行业新闻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
十四五启航,金融业任重道远

分享到:
2020-12-11 浏览:3328

近日,“2020第五届新金融论坛”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。来自监管层、金融机构、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士汇聚一堂,共话新时代背景下,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、金融科技创新等热点话题。

  “十四五”启航 金融业责任更重

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,全球经济既处在转折点,又处在新起点。我国“十四五”启航在即,非常时期金融“活水”也将承担起更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责任和担当。

  新华通讯社副社长、党组成员严文斌表示,一方面,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要充分挖掘国内潜力、释放内需并继续扩大开放,助力国内产业链重构、区域经济布局和更高质量发展。另一方面,金融业自身变革仍在持续。加之当前“新基建”业态蓄势待发,一大批跨界混业的金融控股机构正成为支持其成长的中流砥柱。如何把它们协调好、调动好、利用好,是新的发展阶段金融监管创新实践的全新考验,考验着求新求变的金融业如何稳健发展。

  中国银保监会副部长级干部、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表示,今年下半年以来,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逆势好转,并有望在今年实现正增长。一方面,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,工业门类齐全且更具产业链、供应链优势;另一方面,中国最早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、扩散并率先恢复生产,使生产制造的优势得以体现,世界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依赖程度愈加明显。

 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认为,要摆脱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公共卫生危机、经济衰退危机和全球治理危机叠加造成的全球系统性危机,世界就要回到多边主义的原则基础上来,要延续二战以来以联合国为中心、以多边机制包括国际货币基金、世界银行和WTO等重要国际机构为支柱的格局,让多边机制重新发挥根本性作用。

  面对未来,国务院参事、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认为,“十四五”时期,要紧紧围绕增强我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下工夫、谋改革、扩开放、促创新,只有提升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增强我国金融业抗周期、抗风险能力,才是对我国金融安全最大的保障,才能进一步提升金融聚集、分配、配置资金的功能,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 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认为,对于“十四五”时期的新形势新要求,金融科技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,坚持“四正”即正心、正位、正言、正行,把守正作为创新的方向盘,把创新作为守正的动力源,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。

  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、副总经理黄宝新认为,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将有效提升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和水平,增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,满足多元化、多层次金融需求,助力金融企业服务国家战略、服务实体经济、服务社会大众。科技赋能金融,使金融控股机构更好地发挥综合金融的特色优势,最大限度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。

  布局“双循环”需多方合力

  今年以来,中央多次重申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,提升金融科技水平,增强金融普惠性。

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认为,“十四五”即将启航,普惠金融的新发展阶段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。一是坚持金融为民,普惠金融为“双循环”发展提供有力支撑;二是坚持稳中求进,普惠金融助力“双循环”互动发展;三是坚持守正创新,加快构建新发展阶段普惠金融新格局。

 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,要支持“双循环”,应进一步通过保证消费升级来实现,扩大产业金融、乡村振兴、绿色金融、科技金融等方面的产业投资以扩大内需,促进国内大循环。

  金融控股机构发展将迎来关键期

  作为金融政策传导的重要一环和区域金融资源的“调配人”,金融控股机构对于稳经济、稳就业具有重要作用。如何兼顾促发展与稳监管,使金融控股机构成为国计民生的中流砥柱,是对金融业长远发展的重大考验。

  中国银保监会财会部(偿付能力监管部)主任赵宇龙表示,发展多年来,金融系金控公司在准入管理、资本监管等方面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制度,但是产业系、地方政府系、互联网系三类机构则相对欠缺。建立金控公司资本监管标准不仅是金融审慎监管最基本、最核心的内容和手段,也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可比性。

 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认为,要完善金控公司的法人治理、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维护好公司利益,尤其要关注金融业务的公共性本质、提高公司股权和实际控制的透明度、加强董事会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、降低股权董事和执行董事占比等。

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也表示,须进一步细化资本、监管、竞争、风险处置等具体管理办法在宏观审慎层面的约束,同时要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推动金控公司提质增效、补齐短板,加强监管和治理。

  “新金融”与“新基建”要形成良性循环

  目前,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正在高度融合,共同走向兼容并包的“新金融”业态。对于实现国家生态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、高速化、新旧动能转换的“新基建”发展,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“新金融”将是主要支撑力。

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、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强调,新基建是打造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的核心。接下来,各省切忌搞重复建设和省内“小循环”,要把握好中国“超大市场”的作用,力争在新型全球化阶段提出更有力的口号和建议。

  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徐福顺也认为,发力新基建须努力做好规划和项目论证,避免重复建设、无效投入、恶性竞争。央企作为新基建的主力军,在解决“卡脖子”项目、涉及国家安全等方面,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的,国家对其考核的导向、办法也应进一步与时俱进,助其甩开膀子、抓紧抓实重大工程的实施。

 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屠光绍认为,要实现“新金融”与“新基建”的有效循环须认真考虑六个层面,即社会融资体系和产业结构的变化、金融的服务形态和各类需求特征、金融市场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、金融机构与服务的供给渠道、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方式及其满足需求的能力、宏观金融政策和宏观管理须为经济运行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。

  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也认为,应构建企业融资的良性循环,金融服务特别是普惠金融,“普”和“惠”都做到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循环,不能将风险转嫁给担保公司或用高利率覆盖风险。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数据,让数据产生价值,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扩大融资服务的可得性,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。


本文来源:中国金融新闻网

 

免责声明: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仅供参考、交流等非商业目的。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